從“無雞不成席”到談“禽”色變,禽流感病毒像“幽靈”一般時常在世界各地“為非作歹”,不僅危害家禽養殖業,還引發了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20多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劉秀梵帶領下,揚州大學禽流感防控研究團隊始終戰斗在抗擊、防控禽流感的第一線,為家禽養殖業保駕護航,在病毒與人類之間筑起“防護墻”。
2018年,劉秀梵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去年10月,他們又榮獲了2021年度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稱號。禽流感一般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前者主要由H5、H7亞型禽流感病毒引起,可引發家禽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后者主要由H9亞型禽流感病毒引起,致死率較低,但因其傳播速度快、污染面廣,致使大多數養雞場深受其害。
??劉秀梵認為,雖然暴露人群中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概率很低,但仍須加強禽流感病毒的監測,以防病毒變異后增強對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的致病性,引發新的禽流感疫情。
??為此,研究團隊依托江蘇省獸醫學優勢學科、江蘇高?!皠游镏匾卟∨c人獸共患病防控”協同創新中心、禽流感病毒國家專業實驗室(揚州)、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等平臺,針對野禽、華東地區活禽交易市場、養殖家禽等開展了大規模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
??在團隊成員、揚州大學獸醫學院教授彭大新看來,通過加強監測,構建更為豐富的禽流感病毒資源庫和抗原變異圖譜,是禽流感預警和防控的第一步。
??為及時精準預警,團隊每個月都要開展監測采樣工作,并對分離出的禽流感病毒進行基因測序;一旦發現新病毒,立即對其流行趨勢進行評估,并向有關部門提出預警建議。
??2008年,在對華東地區活禽市場的監測中,團隊率先發現了H5N5亞型禽流感病毒,隨后又發現了H5N8等H5Nx亞型禽流感病毒,突破了亞洲起源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基因組比較穩定的認知。該研究成果被世界衛生組織H5亞型禽流感病毒進化研究小組引用,并作為劃分H5亞型禽流感病毒新分支的重要依據。
??2013年春天,一種新型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首次在我國華東地區的雞群中流行,并在人群中造成至少5波流行,1600多人被感染。通過半年調查,團隊最早在全國系統描繪出新型H7N9病毒的詳細起源和重配機制,并據此起草了該病毒的防控建議,團隊也因此被授予江蘇省“全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先進集體”。
??“我們要盡量跑在病毒前面,以最快的速度搞清它的‘來龍去脈’,盡快切斷傳染源,把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眲⑿汨笳f。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卡脖子’技術問題需要基礎研究來解決,社會民生也需要基礎研究來保障。”劉秀梵說。
??他認為,禽流感病毒在突變和重組過程中會導致病毒的生物學特性發生顯著變化,增強病毒對宿主和哺乳動物的致病性,危害禽類養殖業和人類健康。
??為此,劉秀梵帶領團隊始終站在禽流感研究的最前沿,聚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和免疫機理研究,致力于解決禽流感防控難題。
??通過對2007年至2013年華東地區的部分H9N2禽流感病毒株進行基因型分析,團隊發現重組產生的S基因型H9N2病毒已成為當前H9N2病毒流行的主型。
??“S基因型H9N2病毒內部基因就像一個‘毒源’,可以作為其他病毒內部基因的供體,經過基因重組產生新的病毒?!眲⑿汨笳f。
??在他看來,近年來我國新出現的能感染人的H7N9亞型、H10N8亞型及H10N3亞型禽流感病毒都與S基因型H9N2病毒有關。這為從源頭上防控禽流感提供了理論支撐。
1998年,H9N2亞型禽流感在全國暴發。為盡快研發有效疫苗,劉秀梵帶領團隊與病毒“賽跑”,在禽流感主要流行地區開展H9N2亞型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采集了13個省市的病毒,并進行了系統分析鑒定和遺傳進化分析。??半年后,H9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誕生,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批國家新獸藥證書的禽流感疫苗。2002年2月,該疫苗獲得生產許可,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
??劉秀梵指出,病毒一直在變異中,疫苗也需要隨之更新升級。H5亞型禽流感病毒有多個分支,近幾年在我國廣泛流行的兩個分支病毒抗原性差異很大,而當前常用的疫苗僅針對某一病毒分支,不能完全保護家禽免受感染。
??針對這一問題,劉秀梵又帶領團隊研發了重組禽流感病毒H5亞型二價滅活疫苗,可完全抵抗兩個分支的H5亞型禽流感病毒。去年6月,該疫苗獲批國家新獸藥注冊證書,成為防控禽流感病毒新“武器”。
??此外,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單位,開展多學科交叉合作,開發了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新型黏膜免疫納米佐劑,設計的流感滴鼻疫苗可以突破黏膜屏障,高效“傳遞”流感抗原,為流感黏膜疫苗設計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劉秀梵看來,動物與人處于同一個公共衛生系統?!爸挥邪褎游镆卟〉脑搭^問題控制住,才能控制人獸共患病?!?/p>
??“未來,團隊將以更新的技術、更多的成果,為踐行‘同一個健康’提供技術保障?!?劉秀梵表示。